質量專題:史上最詳盡質量管理八原則(中)
第四節:過程方法
1. 怎樣理解過程方法
A:在GB/T 19000-2000中,強調鼓勵采用過程方法管理組織。
B:如何理解過程方法,先應理解過程。過程是理解過程方法的基礎。
過程是“組將輸入轉化為輸出的相互關聯或相互作用的活動”。
C:產品是“過程的結果”,程序是“為進行某項活動或構成所規定的途徑”,任何將所接收的輸入轉化為輸出的活動都可視為過程。
D:過程有大有小,大過程中包含若干個小過程,若干個小過程組成個大過程,這個大過程又可能是另個更大過程的組成部分,對不同員工來說,構成是不同的。如工人的過程可能只是裝顆螺釘,部門主管的過程可能是整個生產過程,公司經理的過程則是從資本輸入到資本的輸出過程。;
E:過程具有分合性。任何個過程,都可以分為若干個更小的過程;而若干個性質相似的過程,又可以組成個大過程。通常,個過程的輸出會直接成為下個過程的輸入,形成過程鏈。
2. 怎樣運用過程方法進行質量管理
(1) 識別過程。
所謂識別過程包括兩層涵義:是將組織的個大的過程分解為若干個子過程;二是對現有的過程進行定義和分辨。過程的分合應視具體情況而定。例如:流水線上的作業過程,可以分解到每個員工所干的工作為止。對現有的過程的定義和分辨也是這樣。
(2) 強調主要過程。
組織的過程網絡錯綜復雜,質量管理對主要過程應重點控制不能放松。例如:對檢驗過程就應加強,對關鍵過程就應獎勵質量管理點等等。
(3) 簡化過程。
過程越復雜,越容易出問題,應根據實際情況對些過程進行簡化。所謂簡化,是將過于復雜的過程分解為較為簡單的子過程;二是將不必要的過程取消或合并。
(4) 按先次序排列過程。
由于過程的重要程度不同,管理中應按其重要程度進行排列,將資源盡量用于重要過程。比如:現在我們先做流程化,在做采購系統。
(5) 制定并執行過程的程序。
要使過程的輸出滿足規定的質量要求,應制定并執行程序。沒有程序,過程就會混亂,不是使過程未能完成(例如漏裝),就是使過程輸出出現問題(例如錯裝)。
(6) 嚴格職責。
任何過程都需要人去控制才能完成。因此,應有嚴格的職責,確保人力資源投入。比如每份程序文件上都會有職責確定段。
(7) 關注接口。
過程和過程之間的接口是重要的。如果上個過程的輸出和下個過程的輸入在接口處不相容或不協調,就會出問題。銜接的問題,比如:設計與客服的銜接,工程與設計的銜接。
(8) 進行控制。
過程旦建立,并運轉,就應對進行控制,防止其出現異常??刂茣r要注意過程的信息,當信息反映有異常傾向時應立即采取措施,使其回復正常。比如建立:糾正與預防控制措施,內審程序等。
(9) 改進過程。
通過對過程的測量和分析,發現過程存在的不足或缺陷以及可以改進的機會;對過程進行改進,提高其效益或效率。這是質量改進的基本手段。
3. 怎樣理解過程方法模式圖
(1) 顧客和其它相關方的要求是組織整個過程的輸入。沒有這種輸入或組織在確定輸入時對他們的要求識別錯誤,就會使組織的過程失去意義或出現大問題。因此,識別這種輸入對組織來說至關重要。
(2) 組織的輸出是產品,產品的接受者是顧客和其它相關方。組織應對顧客和相關方的滿意程度進行監視,以便評價和確認他們的要求是否得到滿足。如果滿足不夠,則應進行改進。
(3) 組織內部四大“板塊”過程?!肮芾砺氊煛睆念櫩秃推渌嚓P方那里獲得“需求和期望”,根據這些“需求和期望”制定質量方針,確定質量目標,進行質量策劃,獎勵組織機構,明確職責權限?!肮芾砺氊煛钡妮敵鍪恰百Y源管理”,包括人員、設施、工作環境、信息和財務等?!百Y源管理”輸出是“產品實現”,各種資源經過相互作用形成產品,產品方面輸出到顧客和其它相關方,另方面又輸出到“測量、分析和改進”。通過“測量、分析和改進”的輸出,“管理職責”又通過“管理評審”改進自己的過程。這樣,質量管理體系就能獲得持續改進。
(4) 組織的全數員工、全數過程都能在這個模式圖中得到反映,找到自己的位置。理解了過程模式圖,才能真正理解過程方法,并自覺運用這種方法去進行質量管理。
第五節管理的系統方法
1. 如何理解管理的系統方法
A:英語system既可以譯成體系,有可以譯成系統。因此,質量管理體系也可以稱為質量管理系統。完全質量管理(TQM)的“完全”兩字,也隱含著系統的意思。
B:管理的系統方法的基本原則是:
(1) 對系統提出要求;比如質量目標,公司使命等;
(2) 把系統內的全數要素與系統結合起來;公司全數的文件都應該圍繞質量目標,公司使命來制定;
(3) 化系統的機構;流程化;
(4) 對系統進行評價;內部審核,管理評審;
(5) 對系統進行改進;
(6) 追求系統的整體大功效,而不僅僅是追求其中某要素的大功效。
2. 組織如何運用管理的系統方法
本身就是個大系統,組織的質量管理體系是組織這個大系統的個子系統。質量管理中運用管理的系統方法,主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:
(1) 為質量管理設定方針目標.
組織的質量管理要執行什么樣的方針,達到什么樣的目標,是質量管理體系的基礎。這正如人生活在上,總會有個目的。當然,方針目標不定是書面的。
(2) 對相互關聯或相互作用的過程構成的體系進行識別
這就是上節講的過程方法
(3) 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,形成管理的組織體系
組織全數的機構都不能游離于組織外。質量管理的職責也要形成系統,涵蓋全數的過程,不能形成空白點。組織架構的建立。
(4) 對質量管理體系的系統性有深刻的理解
任何個過程,任何個員工,甚至任何項資源都是系統的部分,其作用雖有主次之分,但都是不可或缺的。系統的功能發揮如何,有賴于其組成部分功能的發揮。程序上的職責確定與劃分。
(5) 不要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,注意從根本上解決問題
發現質量問題或出現質量缺陷,切忌片面判斷,而應放到系統中來認識,包括認識其危險和原因,從而采取系統的方法予以解決。對質量問題要從系統中找原因,從根本上解決問題,有時往往要動“大手術”。
(6) 不斷考慮組織新的目標或新的發展戰略
組織應不斷考慮新的目標或新的發展戰略,并以此對質量管理體系進行改進或創新。系統運營定時間后很可能因各種問題的增加而出現運轉失效的毛病,這是應對系統進行必要的改進。也就是說,質量改進不僅僅是指技術改進之類,更是指對整個質量管理體系的改進,包括重新設計 管理評審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。
第六節持續改進
1. 持續改進的戰略意義
持續的質量改進是完全質量管理(TQM)的重要內容之。日本正是通過QCC,不斷進行質量改進,才使其躋身經濟強國之列。ISO9004:2000的標題就改為“業績改進指南”。
2. 持續改進的原則
(1) 持續改進的根本目的是滿足內部和外部顧客的需要。
(2) 持續改進是針對過程進行的。
(3) 持續改進是種措施 例如:糾正措施、預防措施,PDCA循環
(4) 持續改進是為了提高過程的效率或效果。
(5) 持續改進是個持續的、不間斷的過程。
(6) 持續改進是本組織全體人員包括各管理層都應參與的活動。全員參與,誰發現問題都要提出,并討論改進。
(7) 根據改進對象,持續改進可以在不同的層次、范圍、階段、時間和人員之中進行。比如:戰略改進,質量目標改進,流程改進,工作方法改進。
(8) 應不斷尋求改進機會,而不是等出現問題再去抓機會。須在任何工作中改進自己的方法,流程,所以講究預防措施。
(9) 持續改進是高管理者的職責。
(10) 持續改進應建立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。見第七節。